豫迎逶 发表于 2019-5-3 16:38:35

转袁泉——武侠文化的后英雄时期

何谓后英雄时期呢?虽是自我杜撰,但觉甚是恰当。前可见高峰,今不见来者,当世无英雄,此为后英雄时期。古龙在我等尚未出生之时就已作古,梁羽生在金庸亮了一招《书剑恩仇录》后就慨叹:“既生瑜,何生亮!”,毅然隐去。金庸虽健在,然早已封刀归隐,退出江湖。与金庸同时代的温瑞安卧龙生等人虽有些造诣,但在金庸的万丈光芒下就显得十分寒碜。每每倚卧把玩,不仅喟叹:“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”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沉浸在过去辉煌之中,也不是因为对当前武侠界一无所知,恰恰是我对当前武侠界关注太多、期望太多后的失落。小椴的技巧、沧月的感觉、步非烟的想象、方白羽的哲思,这些都曾深深的打动过我的心,然而何谓大家?何谓英雄?仅凭一项绝招(还不一定练到了最高境界)就想称霸武林,岂不是对武侠文化本身莫大的讽刺?&nbsp;<br>下面我简要谈谈当今相对出色的两部武侠作品《诛仙》与《昆仑》。有人认为《诛仙》并非武侠,当属仙侠或奇幻,包括起点中文网等网站上也这么分类。这些分类也是当今武侠界探讨的热点问题,我此处不便多谈,在我看来,《诛仙》与还珠楼主的《蜀山剑侠传》一般,当属剑仙派武侠小说。&nbsp;<br>说到《诛仙》,其开局之精妙,语言之隽永,场景之宏阔,想象之奇特,人物形象之饱满,故事情节之曲折,让人拍案叫绝,叹为观止,一出场就将武侠最近发展的一些趋势表现的淋漓尽致,主要特色是人物刻画更加细腻,注入了更多的人性心理的成分。可是当我开始读到第三本的时候,失落不已。第一二本中精炼的语言,细腻的刻画很难找到,而且情节构造也显得苍白无力。原以为按开局这样写下去,用不了多久中国就要出现一个世界级的大师,武侠界的救世主就会降临。然而形势估计的过于乐观,长叹一声:“再等些年吧!”今年《诛仙》的大结局出来了,阅罢又是一声长叹:“日子还是很远啊!”对于这样的结局,我实在是说不出话了。&nbsp;<br>“我本楚狂人,凤歌笑孔丘。”凤歌创作五年,几易其稿,终铸《昆仑》。梁羽生也为其题词,推荐到《今古传奇》(武侠版)连载。读完第一遍,我泪流不止,迷失了自我判断,完全被梁萧的人格魅力和价值磁场所主宰,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不可自拔。细看第二遍,一切变得清晰起来,认知也理性很多。《昆仑》一书是武侠传承的必然产物,继承与发展都做的很好。继承方面可以从情节构造和人物塑造上看出来,天机宫之战和光明顶之战,梁萧攻大宋与郭靖守襄阳,梁萧之死和乔峰之死,这些都有太多的相似。而《昆仑》中的几大高手与射雕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更是高度相关。发展方面可以两个方面分析,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特色。一是武功,金庸笔下的武功大多与哲学有关,如独孤九剑的精义“无招胜有招”就是一种辨证哲学,还有更直白的,《九阴真经》开篇就照搬《道德经》的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”而《昆仑》中的武功则源于数学,以数学推理演算精妙的招式和步法。西南师范大学的韩云波教授将这一点上升为科学主义的高度,认为哲学是人文之母,数学是科学之母,金庸走的是人文主义路线,凤歌走的是科学主义路线。我并不赞同,因为到最后武功还是回归到了哲学,“有不谐者吾击之”,这不正是哲学吗?二是和平主义,梁萧助元攻宋,如在金庸笔下就成了民族败类,而凤歌则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,上升到和平主义的高度,这是与我们时代的特点紧密相连的。&nbsp;<br>当几十年后我们回首武侠的历程的时候,《昆仑》将成为如今的转轨环节的标志。看完《昆仑》后我期待着凤歌的新作,可随后出来《沧海》给我的打击太大了。如果说《昆仑》是泰山顶上一棵松,《沧海》不过是泰山脚下一掊土,我也不想评论。&nbsp;<br>我承认萧鼎和凤歌有成为大家的实力,但现在肯定不是大家。如果有人认为他们的名气不比金庸当年差,我只能借用阮籍那句话:“时无英雄,使竖子成名。”我期待着英雄的出现,期待着武侠尽快走出这段后英雄时期。&nbsp;<br>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转袁泉——武侠文化的后英雄时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