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小说看人生(二)
信任<br><br> 每一次重阅程灵素为苗人凤治眼睛的情节,心中都会感动而又感慨。许多人都欣赏《雪<br>山飞狐》里胡一刀和苗人凤的肝胆相照、识英雄重英雄,殊不知小小程灵素与苗人凤之间,<br>亦可说是同样的互相信赖敬重。而令人既感动又感慨的,就是这样的信赖和敬重,竟然是没<br>有做错,竟然得到对方百分之一百的回报。<br> 在这个世界上,尤其是现代功利社会,可以信赖的人何其少,信赖了一个人而被出卖的<br>事何其多,以致每个人每日都活在谨慎为自己打算、小心提防过度轻信人的气氛中,实在不<br>痛快之极,程灵素和苗人凤那样的故事,怎不令人羡慕而向往?<br> 苗人凤与胡斐素不相识,胡斐带来的这位“医生”,本领怎样、心肠怎样,他更不知<br>道,只知她是旧对头的亲传弟子,但是她叫他“放松全身穴道”,任她施为,他竟然毫不犹<br>豫地照做,他这样信任程灵素,连胡斐也感到惊讶。<br> 程灵素对苗人凤必然十分佩服,第一因为他光明磊落,不愿别人不知就里而帮助了他,<br>他一知道程灵素是毒手药王的弟子,马上告诉她他跟她师父的过节,以免她误医了师父的对<br>头。然而,程灵素的宽容气度,绝对配得上苗人凤的光明磊落,她毫不动容,只告诉他毒手<br>药王那时已是“无嗔”,过节不会放在心上。<br> 她知道疗伤的过程是危险而痛苦的,但是她问也不问就知道他会信任她,问也不问就知<br>道他忍受得住七心海棠叶带来的剧痛,这就是她以相知回报他的信任。胡斐反而在这件事中<br>成了第三者,他对苗人凤的了解不及程灵素对苗人凤的了解,他对程灵素的信任不及苗人凤<br>对她的信任。<br> 显然,不是阅世越深的人就越不易信赖别人。有时处世的经验深了,反而更容易分辨出<br>甚么人可以信任;本事越大,就越有资格信任别人;最后,越了解人生就越会看到,有时信<br>任别人反而比处处提防别人更有智慧,即使偶因误信别人而遭受损失,到底还是值得的。<br><br> 强求与强记<br><br> 《笑傲江湖》第十回,风清扬向令狐冲传授“独孤九剑”,教训他其中要旨是一个<br>“悟”字,而不是在于强记:“等到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,则无所施而不可,便是将全部变<br>化尽数忘记,也不相干,临敌之际,更是忘记得越乾净彻底,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。”<br> 记得招式并不是不好,而是把重心放在强记招式之上,往往阻碍了领悟招式的精神。<br>《倚天屠龙记》第二十四回,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太极剑,也是要他尽数忘记招式。金庸为<br>读者解释:“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‘剑意’,而非‘剑招’,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<br>半点不剩,才能得其神髓……倘若有一两招剑法忘不乾净,心有拘囿,剑法便不能纯。”<br> 记得跟导师学理则学,导师在黑板上把一题证出之后,问我们是不是都已明白了?随即<br>抹去,就是说不要我们记著。若记得他的证明,可能不懂证法的原理,若忘记了他的证明而<br>能再证出,那才是真的把握到原理。张三丰的“剑意”,就是较玄的原理吧。我这十多年<br>中,遇到过不少爱好哲学的年轻人,他们有些十分用功,拼命强记,结果真的是“心有拘<br>囿”,大受原来学说文字的拘束,真意反而完全错过,越是努力,所受缚束越深,令人深感<br>可惜。<br> “招式”是不是“尽数忘记”并不重要,重要是把握到神髓,可能起初要用心于“尽数<br>忘记”,后来便忘记与不忘记也不相干了。在这方面,风清扬所说的道理,又要比金庸在<br>《倚天》的解释高明。任何人学习都有阶段,不可强求。强求记得与强求忘记都不可,特别<br>不应勉强自己到更“高深”的阶段。<br> 我认为无论写作、处世或武功,最高境界都是由华丽巧妙进入平淡,但是由简入繁往往<br>是由繁入简的必经之道,“反璞归真”,不是强求可得的。<br> 《倚天》第二十回,张无忌修练“乾坤大挪移”至第七层,最后的一十九句,试了数<br>次,总有阻碍,他就不练了。金庸以此印证“知足不辱”,我不主张知足,但更不赞成强求。<br><br> 勇于认错<br><br> 有一种行为,在金庸小说里一直得到最高钦敬,那就是勇于认错、诚心忏悔、坚决补偿。<br> 俗语有云: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《倚天屠龙记》的谢逊,一生杀人无数,<br>后来被擒,囚在少林寺的林间地下囚室,日夕听高僧颂经,终于觉悟,决意不抵抗仇家向他<br>报仇。虽然义子无忌及明教教众有足够力量救他出去,但是他自废武功,甘心领受前来报仇<br>的人一个个对他加以侮辱,偿还了他的债之后,才剃度出家。<br> 他的仇家之中,有一个叫太虚子的道人,对谢逊的行为十分佩服,深感惭愧,为了表示<br>敬意,他自断长剑,向谢逊行礼而去。<br> 做错了事,伤害了别人,光是承认错误或道歉是不够的,必须尽力弥补,方能算是诚<br>意。当然,有时尽力弥补也未必可以完全弥补过错,而且,最重要的是,自己尽力弥补的,<br>是错事对别人造成的损害,不是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。人家敬佩也好、不原谅也好,也是<br>要尽力。<br> 《鹿鼎记》第四十一回,华山派辈分极高的“神拳无敌”归辛树、归二娘,误听吴三桂<br>诱骗,以为吴六奇是大汉奸,于是把他杀掉。<br> 经陈近南指出,他们才知道吴六奇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其实是天地会香主,手握广东<br>兵权,只等伺机起义。当下,归辛树懊丧无比,知道“杀错人了!”归二娘也是同时叫道:<br>“杀错人了!”夺过刀刃,即时便要自杀为吴六奇抵命。她心意极诚,陈近南险些救她不及。<br> 自杀不成,归氏夫妇随即改变主意,要到大内刺杀康熙皇帝,那就不但是为吴六奇抵<br>命,也是向天地会将功抵罪的意思了。行刺皇帝,全身而退的机会极微,他们的用意,自是<br>以一死擦洗污名。<br> 上述两个例子之中,谢逊忏悔的意味浓厚得多了。虽然他和归氏夫妇都是决心补过、一<br>死无悔,但是归氏夫妇的出发点有太大成分出于自傲,为了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,这种认<br>错,有点宁愿死了也不让人非议的味道。<br> 《天龙八部》第四十二回,少林寺方丈玄慈当众承认当年与叶二娘私通,随即当众受<br>刑,是另一个令读者印象深刻的“勇于认错”的例子。但玄慈的行为虽然令人感动,动机却<br>远不如谢逊的真诚,反而有一点像归氏夫妇那样,著眼点仍是在恢复声誉,只不过玄慈所维<br>护的不是一己的声誉,而是少林寺的声誉,不是出于自私或自我中心。<br> 在场的人,对玄慈也是肃然起敬。金庸描写得更清楚:<br> “众雄初闻虚竹之父竟是少林寺方丈玄慈,人人均觉他不守清规,大有鄙夷之意,待见<br>他坦然当众受刑,以维护少林寺的清誉,这等大勇实非常... 不知道你是何方高人??有点崇拜你了!<br>很想拜你为师啊。<br>你的观点正是我也清楚,而我又无法表达的。<br>多谢你! 欢迎 写的号啊<br>怎莫陈下去了 没有人呀? 颠覆武侠吧~ 你怎么了? 神经了~ 555555555~`又一个和偶哥哥一样的 你怎么这么说你老哥呀~
页:
[1]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