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先锋军——汉服运动!
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》 <br>作者:苑夫人 <br> <br>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 <br> <br> 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 <br> <br> 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<br> <br> 那晚没有月光,没有星光 <br> <br> 我遍寻不着她的踪影 <br> <br> 只得赤裸 <br> <br> 荆棘划得我遍体鳞伤 <br> <br>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 <br> <br> 她温柔沉静像云一样 <br> <br> 她巧夺天工出自我的祖先炎黄 <br> <br> 我却不肖,丢她在无人的地方 <br> <br> 再没有熟悉的温存 <br> <br> 从此我满眼凄凉,乌鬓结霜 <br> <br> 我的衣裳,我的伤 <br> <br>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 <br> <br> 她温软体贴像水一样 <br> <br> 我怎忍心将她丢弃 <br> <br> 自离开她我便茶饭不想 <br> <br> 你可曾见她,你可曾见她 <br> <br> 我渴望着她 <br> <br> 遮盖我的肩膀 <br> <br>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 <br> <br> 她贞烈圣洁像玉一样 <br> <br> 跨越时间追寻我的身影 <br> <br> 我凄然回首她竟已在我身旁 <br> <br> 风尘仆仆,笑靥依旧 <br> <br> 我的眼泪化作佳酿 <br> <br> 献给我的衣裳,我涅盘的凤凰 <br><br><br> 汉服,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,主要是指约西元前21世纪在至西元17世纪中叶(明末清初)近4000年中,以华夏(汉後又称汉民族)民族文化为基础,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,区别於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;或者说:“汉民族传统服饰(汉服)”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,华夏(汉)民族所著的、具有浓郁华夏(汉)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(汉)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。 <br><br>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<br><br>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。《史记》载,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。“黄帝之前,未有衣裳屋宇。及黄帝造屋宇,制衣服,营殡葬,万民故免存亡之难。”(《史记》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)约五千年前,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,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,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,後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,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。黄帝时代冕冠出现,服饰制度逐渐形成。夏商以後,冠服制度初步建立,西周时,逐渐完备。周代後期,由於政治、经济、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,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响,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著明显的不同。并创造深衣。冠服制被纳入了“礼治”的范围,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,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。 <br><br>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,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徵是没有大的该变。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,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。1644年明朝灭亡後,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,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,以便於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,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,并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,史称“剃发易服”(“剃发”也作“剃发”)。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。当时孔子的後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,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,说:“先圣为典礼之宗……定礼之大要莫於冠服……惟臣家衣冠,三千年来未曾变易……”,遭到多尔衮拒绝。 今天的旗袍、长衫、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,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。 <br><br>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後,人们的思想趋於西化,改穿西式服装,没有恢复汉服。但在21世纪初,随著中国国力的发展,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。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著汉服进行推广。 <br><br>寻回失落的文明——汉服 <br><br> 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,汉族民族服装在三百年前却退出了历史舞台…… <br> 在西南民族学院举办的一次民族大联欢活动中,56 个民族有55 个民族的代表都穿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,唯独汉族没有。众所周知,民族服装在很多场合都起到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作用,而形态各异的民族服装更是各民族文化的象征,其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。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难道真的就没有能代表本民族的服装吗?答案是否定的!其实,自黄帝“垂衣裳而治天下”以后,汉族服饰传统已经延续了超过3700 年的时间,然而,因为种种原因,汉服却在300 多年前退出了历史舞台。 <br> 在挽救传统文化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,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深圳、河南、河北、黑龙江等地有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人,发现了这已经遗失数百年的文化珍宝,并希望对汉族传统服饰———汉服的推广,逐步复兴汉服背后所蕴藏的汉族传统文化,其中包括汉礼、汉律、汉舞。这些人自发组织在一起,他们创办了自己的网站,利用业余时间举行一些聚会和活动,目的就是为了在社会上推广汉服。 <br><br>(实在抱歉,因为这类内容实在是太多,所以只能摘一点,请见谅)以下的是小部分摘录: <br>责任:推动汉服兴起 <br> 姚渊是这次活动的总策划人,平时他在上海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营销策划,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“汉未央”网站的管理和汉服的推广。大学里他主修历史,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,毕业后曾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,曾经是“汉服运动”的极力提倡者,现在,他和周围的一群汉服迷们成了“汉服运动”的推动者。 <br> 记者:你们举办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什么? <br> 姚渊:通过不断的活动,不断有人加入,不断吸引更多有资源有能力的人加入,汉服的影响力就扩大了,当然汉服只是一方面,还有汉礼等更多民族传统文化中被湮没的部分。 <br> 记者:那更深远的诉求又是什么呢? <br> 姚渊:礼仪、礼乐的复兴,是我们在汉服之后更远的诉求,更长远的目的,是重新提倡汉人的精神、道德、文明水准。 <br> 记者:来参加活动的都是些什么人呢?他们都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参加这样的活动的? <br> 姚渊:有在校大学生,也有工作了的白领,普遍都具有高学历,有自己的价值判断。至于为什么参加这样的活动,我想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和我一样的诉求,但喜爱和愿意继承发展汉文明的意愿是相同的。 <br> 记者:你认为韩服的流行会对汉服造成什么影响呢? <br> 姚渊:一,韩服的流行,会刺激国内的汉意识觉醒,在一部分人流行穿韩服的同时,也会有一部分人会诉求汉人的民族服装;二,韩服和汉服是一个系统,韩服就是从汉服演变过去的,所以韩服的流行,实际上为汉服的流行开辟了道路,能接受韩服的人,也就能接受汉服。两个因素相加,对汉服就很有利。我们打算以后每个月办一次这样的活动,每次活动的主题各不相同,但都会以汉服为基础。 <br>喜欢:因为好奇开始 <br> 应维俏是姚渊的得力助手,她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,现在是一名律师。和别的新潮女性一样,她也喜欢逛百货商场,也喜欢流行歌曲,同时,她对汉服也有着很深厚的兴趣。然而,一开始吸引她加入汉服运动的,仅仅是因为好奇。 <br> 记者:听说你是因为好奇而加入汉服运动的? <br> 应维俏:是啊,一开始是觉得好奇,知道有一群人在做这样的事,想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,因为自己从小就比较喜欢古典的东西,特别羡慕电视上的古装美女,所以也是完全猎奇的态度吧。不过现在不是了,现在是因为真正喜欢。 <br> 记者:参加这种活动有什么收获? <br> 应维俏: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业余生活比较丰富,学到了很多东西。 <br> 记者:你觉得穿汉服的深层诉求是什么? <br> 应维俏: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复兴的渴望吧,我们有悠久的历史,有灿烂的文化,这些美的东西不应该湮没在历史中。 <br> 记者:有一种民族情结在里面? <br> 应维俏:嗯,我觉得这种情结是与生俱来的,不过除了民族情结以外,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非常博大精深,会吸引人不由自主地去靠近它,了解它。 <br> 姚渊和他的汉未央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,那就是有一天汉服能够流行起来,重拾汉族五千年服饰文化,并以此为切入口,找到我们自清以来逐渐丧失的民族文化传统。姚渊说:“我们复兴的绝不只是一件衣裳,这只是最表象的东西,我们复兴的是一种文化,一种精神,一种文明!”<br><br> 晨报实习记者 李岚峰<br><br>专家声音<br> 顾晓鸣(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):汉服狭义上指汉朝的服装,广义上则指中华民族的服装。汉服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哲学和养身哲学的表征,不论从设计还是用料来看,都和中国传统医学、哲学有很深的关联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。当前热衷于汉服的多数是高学历的白领,相比其他人群,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更多的反思,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,当然不仅仅包括汉服,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他们的行为可以代表新时代部分青年的文化自觉。<br> 详细请到“汉未央”网站或“汉服吧”看看。<br> 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胞请转载?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