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前辈、各位师兄好,借论坛发发个人数年来学拳随笔(半年期总结),友好交流,找找同好,交交朋友。下面会占几楼留待后续。 太极学拳杂记(一)2013.4.11 初次遇师的情景历历在目。那晚阴雨,远远师父带着一帮弟子在平台里锻炼,上去请攀谈请教。师父说了许多,但印象最深的是入太极这大门需要缘分。 接下来的日子就紧凑了,学套路,陈氏72老架,囫囵吞枣啃下来,不过师父说就一空架子。慢慢跟着练,慢慢长进。架子不禁自己压下去,膝盖疼了,师父帮调养好了。熟练后,再习杨建侯83式。 五个月后,有一天练习中,听师傅说了句,哦,懂得走胯。师父不太爱言语,难得夸奖。欣喜啊,继续努力。 练习太极半年,先陈氏小架72式后杨氏83式,现在开始两个人倒手、对桩、白鹤亮翅后对挤按、云手的接手练习,杂七杂八的点滴,随手记录下来。 陈氏学完学杨氏可以很快的。师父说陈杨不分家,相互借鉴学起来更能理解招式寓意。陈氏起式的落,要意想脊柱如水珠样节节滴落;转掌前按须后坐,坐住了,尾椎找照海穴;金刚捣碓的震脚,初学不可用力,人家大师是借“地”力;懒扎衣的上穿下撩要合,肩靠肘击要暗藏;六封四闭的双掌按出要有大椎领起手往外往下自然撑开;单鞭外三合的肩胯要有如两直钉落上形成一长方形;白鹤亮翅的领,肋也要往上拔,形成整劲落下;转身砸拳接掩手肱拳,这上下砸拳要轻灵一抖,犹如旧时店小二抖胳膊里的毛巾弹苍蝇般冷脆;高探马的架势亮相可借鉴京剧造型的神态;玉女穿梭中转身双手合上落下,脚看似震地但实则整身合劲落地;上步七星,两脚应如拱桥似的。陈氏初学时,不自学压低架子,大腿酸啊,膝盖也跟着时不时疼起来,师傅说放胯上,平时走路大腿阴面抽上循阳面落下,哦,好多了。不过自从学杨氏后,对比起来膝盖不疼,更喜欢练杨氏。 现在架子记完了,开始慢慢磨练那个“沉”劲,确实难找啊。问师父可否站桩,建议动桩,太极拳中一式就一桩,不必傻站,而且站桩越站越想站,长久身形不变样了,不灵动。 哎,啥时候,才能摸着太极的门啊! 太极学拳杂记(二)2013.10.9 练拳一年后的某天,终于,大拇指也感觉到发热,至此双手五指气血都畅通,走路和走架时感觉更明显,更舒服。前些日子看到了,“形正则气顺”,看来这需要练的是“形”是规矩。“气”大家自身都有,我们纠正自己的身形,把折弯的管道捋直了,那自然就通顺了。 在师父谆谆教导下,不断练不断改,开始明白了什么是太极操,什么是太极拳。当然,明白是一回事,装到身上又是一回事。后半年除了继续按师父要求改拳外,主要练习川字步、双人掌贴掌跟随、推棍、平圆立圆单推手(大概三个月后,师父说不用再练,开始体会放松走架),期间也抽空学了套陈氏太极剑49式、摔跤持棍的基本功。这一年,特别是寒暑假比较密集的锻炼,还是小有收获,后背的沟开始填起来,身子也慢慢均整。 感受较深的是,行进时的“抽胯”,这是上下相随的基础。其实这在初学不久就已经开始听到师父的“唠叨”,但是你没有走到那三岔路口哪里能体会得了“唠叨”的意味,有心的暂且记下日后自然用上。毕竟师父自个也说了,年纪大了记性不如以前,看到你练得有点到位了,他脑子里自然蹦出来对应的要领指导,过后要重说可没法子记得。 师父也会要求“头背腰腿脚似顶门柱”,倒是和绝世武功爷爷说的一致。这里还得提及的就是,武功爷爷的划船(后腿蹬收,前腿收蹬)对于我在练习单式、川字步的下盘帮助很大,省却不少弯路,直接注重体会“气要粘背”,双手似飘带系在脊柱。前个月,背绷得紧,难受,就像有条线从左右横穿背。师父看出来了,给放松了几回,并让做放松动作,那条线慢慢往下走了。 现在走架、练单式,不会像之前刚掌握后有点自满有点不耐,拳式还是那个拳式,但已经开始感觉还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,习练的时候也感觉越来越舒服。不过,各种俗事干扰,花在上面的时间还是不够啊!! 还要继续坚持。发贴自勉下。 太极学拳杂记(三)2014.4.15 学拳一年半了,到了第三次总结的时候,提笔开记。 练拳闲暇,自然而然地也不断寻求如何快速学拳的方法,梦想着能遇到如武侠片中前辈的传功,一跃功成。但兜兜转转后发现,要上高楼,那么所有台阶你只能你自个儿一阶一阶慢慢爬,谁也代替不了你。就如师父所说的,练拳是给自己练的,你不练师父再大能耐也没法教会你。练拳和师父指导,就好比画龙点睛,一条长龙的鳞片需要自己花功夫去一片片画,到了完成整个雏形后,师父帮着你把“龙睛”一点,活了! “崔瑞彬缅怀恩师姚宗勋”中的一个故事,说的也是这方面的,学功夫的没有捷径,不是师父不教,而是谁都只能一步一步走(不同人有快慢而已),没法跳跃。过去有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,发小儿。后来一个做了县官,一个成了大财主。大财主喜欢鸽子,家里养着很多名贵的鸽子。一天遇到了县官,两个朋友很久没见面了都很高兴,大财主就把县官请到了家里作客。县官看到大财主家里养了那么多鸽子,不住地连声称好。县官走了以后,大财主认为既然县官喜欢鸽子,挑选了两只最好的鸽子让家人给县官送了过去。过了不久,县官路过财主家,又来看他。两个人聊天的时候大财主顺便问起县官那两只鸽子,让他做个评价。没想到县官连声夸道:“味道非常好!”他给吃了。姚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提醒,这跟教功夫一个道理,无论多好的朋友,或是学生,他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,他本身不需要或是还没有达到那个层次,你把好东西给他,要么他是不需要,要么他是不珍惜,结果就把这个好东西给糟践了。姚老师经常讲:“拳是道义之交,不是说咱哥俩好我就请你吃饭这样,这是两回事。两个人好你缺钱我可以帮你,但是说到拳我不能随便教你。”他不是保守,他是被误解。他跟我说:“有的人来给我买点东西看我,这是彼此之间的情谊。但是他今天来身上是这个‘一’的东西,他明天来还是‘一’的东西:但是他今天来想问我‘二’,明天来他又要问我‘五’。我是想真教他,今天只能给他说‘一点五’的东西,你必须功夫练到身上啊。我不能跟他说太多,说太多了他反倒会糊涂。这些人下功夫差,却老爱多问东西。我跟他说了他也不会明白。”他说:“你今后要是真想培养一个学生,他有一的东西,你就给他说到比一多一点的东西,他练不到身上你就不能再给他往下说了,这是真正的在教学生,真正的在传道,真正让一个人在拳术上成长。” 找名师难,遇到明师更难(如何甄辨是否明师,网上也有好多帖子),最难的是见到明师后,能够师父说练啥就练啥。不能放开心胸,无法明白师父的用心,不能与师父同心,不认同师父所说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慢慢来的练法,一味地追求速成,这才是最慢最无脑的。更有甚者,怀疑师父为了多挣钱而拖长教学时间。虽然不排除社会上一些拳师有这种可能,不过在其有真功夫的前提下,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,真功夫的话人家当年能从其师父那边学来,肯定要花费大精力大心血,我们凭什么简简单单去换出来?对于武术这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,自然没法明白老一辈拳师的教学理念,也自然没法走上学拳的高速公路。 前年有幸遇到师父,跟随习练太极拳。虽说有些武术底子,但自己也尽量做到师父怎么教就怎么练,与师父同步同心,一些时日下来,长进确实不少。在看到李雅轩语录后发现同样观点,原来老一辈都已经指出明路了。 这半年,印象最深的不是身体哪里有气感哪里发热,而是“劲”从背上慢慢抗争着,落不下去,难受啊!放松放松,身体都不听思想的话,谁也叫不动谁。师父有时也帮着揉背,帮着把气揉散开,但主要还是要自己来落下去。师父交待多走,那咱就把原来坐车去拳场改为走山路过去。 走是走了,两月,结果没落下去,竟然上头了。晕啊,走路“噔噔噔”的,劲从底下到脖子到后脑。受不了,告诉师父给调理下。师父一听高兴了,得,上道了。帮着拔背沉肩放松,慢慢这么适应着,啊,终于不再总是上头了。这回,才体会到功夫真的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,没到,怎么说就是没法理解。自己以为明白的,其实还不是真的明白。不,应该说,思想上明白了,但身体还不明白。等身心合一了,功夫才开始上身,才是你自己的。 既然方向没大偏差,那么就继续走呗,一溜一个半小时的山路(一周尽量保证溜两次)。后面的时间,开始跟着单盘、双盘、折叠手等练习。盘架子之余,找各位师兄摸摸劲。这两天,突然发现,尾椎靠近左腿的地方,有时出现一小段热流,甚至左脚踝外侧有次也明显感觉一段热流。看来,腿脚也开始敏感了,估计开始有点点松了。 期待着夏天的到来,再来次暑假集训,估计又要长点功夫了。 太极学拳杂记(四)2014.10.8 重新搬到师父的博客,分段编辑下发现,去年是10月9日发贴,今年的虽说落的时间是昨天但却是今天10.9上博。怪不得,自己老挂记着一个总结,老挂念着要发要发,原来时间到了啊。 国庆到了,厦门的天气终于开始转凉,第二个暑假集训也圆满划上句号。师父说,又涨功夫。开心啊,一个暑假汗没白流。 太极拳越练应该是越轻灵,这轻灵不仅体现在身法,更是体现在步法上。初学拳时,就被告知“川字步”的重要性。随着习练的深入,体会更多,感觉这不仅仅是基本功,而且还是解决“双重”的快捷渠道。 顾名思义,“川”字形象地指向行走的步法路线。左右脚落在“川”字左右两边,身体则落在中正处。以左脚在前的不丁不八步为例,双手“棚”起后往回捋、採,重心前移到左腿,提右胯缩右腿,右脚跟右脚趾离地,右脚尖贴近左脚踝;往前落右胯,伸右腿,右脚跟右脚趾落地,重心移到中线,双手前挤按。 刚开始,要求平稳,上下起伏要小;进而学会轮流提胯,学会身子的束和展。师父说,前腿阳面落下,后腿阴面抽起,要像车轮往前滚一样。前一段时间,自己锻炼时想象着,前脚向下落,变大成一个大球,人坐在上面,后脚被挤没位置了,缩小往前落,再变大。走着走着,现在开始有点体会到两脚的关联和同步。而且最近在定步推手的练习时,被师兄弟们发现腿和胯动得灵活,自己回味下也发现好像比较少停留在“双重”被抓到点。 这半年,其实主要还是在和背上时不时的那个“紧”抗争着。都一年了,堵着的“气”就是不能完全落下。随着山路走得多了,发现真有效果,背“紧”、“绷”的情况越来越少,位置也慢慢往腰落去了。暑假过了的头几天,突然发现,打拳时候,偶尔大腿大转子在身形转换时候,会发出“啪”的一两声,终于过背开始到腰胯了。此外,之前的膝盖有时练过了会疼,现在懂得点松胯就解放了膝盖。回过头来,才明白师父一直念叨的,循阴陵起和膝盖上翻是怎么回事。 山路走了大半年,开始放松着走,慢慢地改成矮子步走,后来就把两臂加上“二郎担山”撑着走。5公里山路下来,就和水里捞出一样,胳膊腿脚感觉都不是自己的。快挨不住了,就安慰自己撑到前面转弯就歇歇,到了就又把目标再改前面点。师父说,练功苦啊,有时候得想想为何要这么辛苦自个来着。鼓励我,现在多下苦功,老了就可以吃老本了。但,现在,确实是真酸、真疼、真苦!! 下了点功夫,把身上的整劲练出来,基本能维持“棚”劲在架子里头。也就逐步和师兄弟们摸劲,两人双手相对贴着不许离开,体会着自己两臂互通的感觉,体察着对方双掌的力道和意图。摸多了,身子左右转动慢慢灵活起来,有时甚至能贴着对方的按劲,慢慢坐下去蹲下去。前不久,跟师父摸摸劲,发现自己涨功夫啦,比前几个月坚持的久都没被甩出去。正高兴着呢,顺着师父的按劲,自己来个“抱虎归山”往下坐,只听“啪”的一声响,运动裤底给撑爆了。幸好上衣能盖住,不漏光不漏光。下场聊着,师父说他前几天自己练时,一个“海底针”把裤子干两半。当然,我这离师父还老远,一个是两个人的劲撑开的,一个是自己落的劲。 满两年了,虽然身子有点“功”但还是不会运用,幸好师父说就这点儿够用。时间一晃可真快,这就晃两年了,对于自己心里预期的“三年小成”,就还剩下的一年,能成么? 我,战战兢兢、诚惶诚恐。 太极学拳杂记(五)2015.6.16 从4月开始,就一直惦记着整理这半年的练功随笔。日常的点滴零散,实在是不知该从何下手,要理出个头绪确实麻烦。虽然一拖再拖,但该来的终归是要来的。 练功的过程,总是枯燥的。无聊之余,思想上也自己找了点事情来做,时不时察觉肢体哪里发热,比较比较大转子的响声之类。 身体在锻炼过程中,慢慢重新学会了放松,对于体内气血的循环也慢慢地有了察觉。原先身体僵硬,关节卡死,影响了气血循环的顺畅,就如同水管被弯折了或者被外物压住部分,造成水流变小。之后身体学会放松,肌肤敏感了,加上关节松开带来气血循环加大,就如同水管去掉了弯折水流自然顺畅加大,肢体自然不时出现冷热麻胀等等感觉,就如同气功说的什么气感。不过与其追求那些难以说明的,还不如用此来考察身体的敏感放松程度更有意义。这半年,还仍旧是身体的左边比较敏感(难得的是有一次察觉到了右手中指靠近无名指的这侧发热),除了手指手掌外,还有小腿和脚踝内外侧等,不过也仍旧是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。 另外一个自己对身体变化的记录就是胯的大转子,这个响声竟然也是有区别的。从最开始的“哒”听着听着到后来的“咔”,才恍然过来,原来之前的声响有种带着湿润滞涩,之后的则是清脆干净的发声。接下来,学会了打开两个大转子,学会了把支点从膝盖挪到胯上。一年多的川字步爬山锻炼(外加玉人桩),撬开了胯部的一丁点儿缝隙,开始可以锻炼到胯上的筋肉。腿力在这半年增加了好多,自己都能明显察觉到。这也才有条件体会“双重”和“单重”,也才慢慢体会行进中支撑腿的来回切换,也才逐渐尝试着在走架中上身坐在腿上。 而且,这半年,自己加了个走路放松脚踝的锻炼。虽然现在能在日常中习惯了,但当初头一两个月确实没少磕磕碰碰。最初脚踝时时想着要放松,而腿抬的高度仍旧是之前的位置,人重心过去了,脚趾还在地上。重新调整,慢慢品味着腿脚都放松的走路滋味。这么走,速度比之前慢了不少,适应就可以快一些了。同时,原先“咚咚”的两脚走路反弹力,也没了。这一年来两腿咚咚走着,先是震得后脑难受甚至有点晕,师父指点后好些但有时仍旧传递到头的前面口腔这边。现在放松脚踝走,这反弹竟然没啦。对照师父说的,要越走越轻,自己觉得应该方向没错。 功夫要靠傻练。练着练着,功夫上身了自己也都不知道呢。还是在和师兄弟们推手时,才发现或者被发现又长功夫了。这半年对于推手有了更深的认知。也慢慢地,从被说“手硬”变成懂得别人“手硬”了,也能在推手过程中,感知对手在哪个角度有力硬了。推手是你我双方配合着练习,不是不能用力,而是不要出现两个人一起用力。单推手时双方要注意“棚捋”和“挤按”的互换,“棚捋”不是简单的走化对方,不是对方还没到自己就开始化,甚至拔拉对方,而应该是对方“按”到时才“棚”上再把对方“捋”走。四正手在捋挤按时,双手搭对方双小臂要掌控对方,被对方搭着时要想着两肘尖走化。推手练习多了,要懂得记住和人推手的感觉,把这感觉带入到自己打拳中去。在打拳中,带上如同有人推手的阻力感。 后来遇到最难的就是,师父说把这些都放下,我说不懂,师父说就是把劲怎么练出来再怎么把它练没了。多绕口啊,好不容易找到点可以在师兄弟面前显摆的,又要扔掉,真想不通。但,也只能听话练啊,按师父说的,忘了身体的各种要求,轻灵地打拳,注意打拳时的神意。神意的要求,说起来确实有些“虚”。只好自己打拳时,按师父说的,轻灵些,放松些,再放松些,尽量再打开些。对于这没具体要求的要求,没那悟性理解,唉,开始进入漫长的磨练过程。 放松啊放松,这半年来不断品味着自以为是的各种“松”,终于摸着了“松”的门框,自己也能察觉到确实长进不少。最近一段时间上师父拳场跟大家一起走架,被发现不一样了,想来应该是放松了的缘故。不过自己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开始会放松的。以前也一直找松,也以为自己做出来了应该能算一点点松,现在回顾了才感觉到以往满身的“硬”。 感慨啊,一个松字何其难啊!这才刚刚懂了一点点,这路还多远啊…… 太极学拳杂记(六)2015.12.27 都说“三年一小成”,眨眼之间,已满三年。面对自己的反问,还是有些难以作答。不过,之前听师父说过我功足够了,就是还不会用。如此来看,三年筑基扎实,也不算太失败吧。 学武练拳,求的不外一个强身健体,这个初衷,要念念不忘啊。不是我练拳,这难免落入争强好胜,练完一路想学二路,练完拳想学剑;而真的是拳练我,就是身心的重新修炼,把身体各个部位从习惯后天用力方式改回先天自然。这三年,慢慢地终于明白这个道理,再怎么练,都要不忘初衷,才能真正静下来。静下来了,求啥有啥。这也如电影的那台词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”。 学武之人,总让人觉得英姿挺拔。细究之下,会发现练武的身形大都匀称中正,由内而外透着精气神。但这却是在日复一日枯燥难熬的锻炼中,修炼出来的。当你融入这难熬的枯燥时,你会发现武学不仅仅把人体从头到脚锤炼了一遍,更在精神上也塑造了一番。最终,脱胎换骨,焕然新生。 半年来,身体各部位酸疼恢复继续酸疼再恢复,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打熬。锻炼时脚底酸,大腿阴面酸,胯根酸,尾骨附近酸,之后又来脚掌酸,胯根酸,感觉练功就是把没动过的地方一遍遍刷啊刷的。国庆后两周有一天下午上班路上,突然左腿股内侧肌有点痉挛,只好边揉边走。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中午走路时,右大腿内侧也出现痉挛了,接着左脚底四五趾的蚓状肌也有点痉挛,不得不停下来揉一会儿。看来运动量慢慢接近目前的极限,为了第二日的继续,拍打放松就显得非常必要了。 身体一些关节随着筋膜的锻炼,慢慢出现声响慢慢松开了些。 一个是锁骨。暑假早晚练,慢慢地有段时间自己觉得很壮实,有时路边有大块石头都很想去推一推。后来才知道,气堵上了胸口,赶紧调理,有些找到把心放到肚子的感觉。之后一个来月,察觉到两根锁骨那个酸疼,酸掉牙的那种,难熬啊。对了,有天早上左肩关节终于有响声了,醒来翻身听到左肩“啪”,原来以为左肩脱臼过不会响。右胯先响过,然后左胯,再右肩,终于等到左肩了。看来身体有在慢慢地松开些。 二个是胯弯。左右大转子松开了些,活络了一些时日了。原以为前胯有进展,顺其自然就好,谁料到竟然有个胯弯顶在那边。自己念叨跨弯要收也有一段时日了,直到国庆前和一师兄交流时才发现,原来自己的跨弯收得并不如想象中的好,可笑的是之前还帮人家捏这捏那的。赶紧自我纠正。每个动作划分数个片段,逐个检查胯弯,慢慢地学会了跨弯放松。 三个是膝盖。十一二月左右,发现左腿在后膝盖不舒服。练习时也对着脚尖,大腿内侧也撑开啊。但还是时不时感觉膝盖里有线一抽一抽,膝盖有些疼,都不大敢多练。印象中几个月前右膝也好像疼过,也是在后时不舒服,但不知怎么就没了。既然右膝能过关,那么左膝也一定可以的。自己琢磨一些时日后判断,就目前情况来看,很可能真的存在左右腿用力方式偏差,而且自己还没有发觉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经过数次调整左腿的用力方式,终于解决了左膝疼痛问题。太好了,这回又可以加点量锻炼下去。 这半年发现自己不像以前那么毛躁了,特别是锻炼时能更加专注更加持久地静下来。慢慢练,慢慢品,功夫也不知不觉地慢慢涨。年底,一次遇到一师兄就试试劲(两人双手相对贴着不许离开地摸劲)。这回终于敢放松了,不再像之前还到处找对方的点,想要把对方按出去。自己感觉松柔了许多,有几次很轻松地把师兄推开了去。自己却没感觉到用力,甚至也不知道怎么推的。只感觉到好像对方正好在转换,正好有个转换的点,自己也没怎么用力,好像是对方撞过来然后他自己走开的一样。心里有点小欣喜,嗯,路对了,还需坚持。 日常的锻炼里套路少了很多,更多的是单式和一些基础功。甩手。一个真不起眼的功法,太稀松平常了,直到自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练进去后才发现,不是那么回事。要能把手掌的重量完全地扔出去,还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。大臂小臂强着做主,没这哥俩啥事地却跑出来热闹。没甩个几万下的,哪里能顺溜,哪里能知道还有个手掌胳膊的自重。手掌手指开始熟悉轻柔不用力地扶着搭着,这么学会了放松后才时时感觉到手掌手指的热涨。后面一个月身柱和双手双脚有比较强烈的感觉,四肢像系在身柱上一样,或者有点像四个弹簧系在一个长方形上。单推手。自己每天单操半小时,看似简单的动作一遍一遍操练。无聊中,慢慢地自己又把这简单的动作再次细分细分,最后发现竟然手臂的动作就仅仅在身前上下而已,身柱的仅仅左右转动,身形的仅仅前后折叠,竟然是这样!多处这样的简单组合到一起,就不简单了,何止不简单,简直是难了。现在单推手锻炼不再像以前是大腿酸,开始出现脚底酸。 之前常听师父念叨我们凡人练功好难,要照顾好家庭老婆孩子后,才能得到一点自己的时间修行。练出了一点功要加倍珍惜,要心正身正才能守得住。古人到了一定阶段,就会闭四门,不看不听不闻不说。看来,今后想要不断进步,不仅仅需要持续锻炼,更需要增加心性的修养来保驾护航。 最初学拳,观摩师父拳架,学习练习,脑海中浮现师父的拳架模样,依葫芦画瓢,想表达出当时看到师父的动作、神韵。结果,摇头晃肩,拼命回想脑海中的印象细节,越知道不符,动作越发的夸大做作。头肩背腰胯腿,都断节,各自为政。(当初觉得自己做得很潇洒,现在回看起来,太做作了) 2013年3月自己练习时的“挤” [attach]32739[/attach] 经过半年的锻炼,时常跟随师父身边受教感悟,有些长进。懂得了整体劲、棚劲,懂得了肩背一体,懂得了背腰胯一张大弓,知道了要“落”,知道了要落到脚底。“挤”的初步雏形开始出来。 再过半年的修炼,腰背终于连上了,腿和脚也配合起来,脚跟也懂得外摆,脚底放松,后背三关通顺,形成“顶门杠”。这半年,在师父教诲下,每天调整一点,一点点累积,终于迈出第一步。 [attach]32740[/attach] 接着上一式,再聊聊“单鞭”的习练体会。陈氏老架七十二式中含7个单鞭,杨氏间侯老架八十三式含10个单鞭,出现的频率也足以说明该单式的重要。 以自己习练杨氏中的单鞭来说,身形除了头虚领、背拔后“抗”、腰垂顺命门处填满,还需要尾闾往下往前找照海穴,双腿支撑上身,膝盖不过脚尖,脚掌平铺地面,背腰胯腿脚成型“顶门杠”。右手提领,由阴面往上透到阳面,左右沉按,由阳面往下透到阴面。整体不偏不倚,不把架势做足,做老。 [attach]32741[/attach] [attach]32742[/attach] |